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data/user/htdocs/temp/compiled/comments_list.lbi.php):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data/user/htdocs/includes/cls_template.php on line 262 Notice: can't write:/data/user/htdocs/temp/compiled/comments_list.lbi.php in /data/user/htdocs/includes/cls_template.php on line 264
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碳中和)。作为中国建设密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对粤港澳大湾区而言,碳中和既是应对全球气候与环境危机的必要途径,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未来的重要发展目标之一。
今年,中规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碳中和年度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从区域、城市和社区多层次、多视角对粤港澳大湾区碳中和的现状进行研究和呈现,探讨大湾区实现碳中和的策略和路径。《报告》指出,粤港澳大湾区低碳发展指标较优,大湾区内58%的区县及地区单位GDP碳排放量优于我国平均水平,70%的区县及地区单位人口碳排放量优于我国平均水平。
《报告》认为,城市是实施碳减排的主战场,而绿色低碳的城市规划设计是助力城市实现低碳发展的首要环节。近日,南都专访《报告》研究团队(以下简称“研究团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相关负责人,关注与人类命运、国家战略、个人生存息息相关的“碳中和”目标,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规划中更好地落地,助力“绿色低碳城市”公共决策,引导公众绿色生活方式。
资料来源: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全球30米地表覆盖
首次从城市规划和碳中和双视角观察湾区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提出,碳中和必须以城市作为主体,并表示城市是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角,因为75%的人为温室气体是由城市排放的。“城市是减碳的主阵地,城市规划是用超前的角度去规划城市要怎么发展,它与公共政策息息相关,并用总体的纲领去引领城市发展。”调研团队举例道,如果一个城市在建设伊始就对“绿色”有前置的规划,城市的“热岛效应”就会大大减轻。所以调研团队认为,绿色低碳的城市规划设计是助力城市实现低碳发展的首要环节。
研究报告总策划人——中规院深圳分院院长方煜表示,中规院深圳分院长期关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国家提出“双碳”战略后,《报告》也是第一次从城市规划和碳中和双视角观察湾区。接到出具湾区碳中和报告相关任务的时间已临近去年年底,到今年发布,时间非常紧张。“这个选题从无到有,都是大家一起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去研究和呈现。”研究报告执笔人郑琦博士表示,此次选用了从城市规划、空间圈层的角度,利用公开的最新数据,以不同区域—城市—社区作为研究对象,面向碳中和战略,实现城市规划设计的集成思考。希望为政府决策服务,发挥城市规划的顶层设计作用,与智慧城市战略融合,为其提供技术支撑,并引导公众绿色的生活方式,让城市减碳这件事更高效。
碳排放较高的区县主要集中在环珠江口区域
《报告》研究指出,与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单位GDP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均低于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低碳发展指标较优。
《报告》表示,大湾区碳源与碳汇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大湾区碳中和格局与城镇与生态空间格局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圈层式结构。单位面积碳排放强度高的地区集中于珠江口,特别是广州、深圳、香港等经济高度发达的核心城市,而碳汇主要分布于外围生态屏障地区,内部城市排放,外部森林吸收,碳中和的实现取决于二者的动态平衡。而香港、澳门近年来碳排放量较为平稳,已经进入碳排放峰值波动区间。广东省多个城市提出“十四五”期间率先达峰的发展目标,在碳中和领域起到先行示范作用。
从城市尺度来看,《报告》显示,现代服务业、高技术制造业占比高的城市,单位GDP碳排放量相对较低,如大湾区各个城市中,单位GDP碳排放量最低的是澳门。深圳、香港、广州等单位GDP碳排放量与英国、挪威等国家排放水平相当,略低于美国。江门、惠州等单位GDP碳排放量高于我国平均水平30%~50%。香港、澳门、深圳、广州等城市第三产业占比均在58%以上,且现代服务业、高技术制造业的比重较大,单位GDP碳排放量相对较低。
此外,大湾区区县单元碳排放量差异化明显。从碳排放总量看,碳排放较高的区县主要集中在环珠江口区域。各地市中心城区碳排放量较低,由于产业转移等因素,紧邻中心城区的区县碳排量较高,而更外围区县碳排放量较低。从单位GDP碳排放量看,单位GDP碳排放量较高的区县主要集中在大湾区西部及东部的外围区域。单位GDP碳排放量较低的区县主要位于珠江口周边及中部区域。大湾区内58%的区县及地区单位GDP碳排放量优于我国平均水平。
从单位人口碳排放量看,单位人口碳排放总量较高的区县主要集中在大湾区外围区域,并由外围向中部逐步递减。单位人口碳排放量较低的区县主要位于广州、深圳等城市。大湾区内70%的区县及地区单位人口碳排放量优于我国平均水平。
建议从总量和多维策略引导城市碳中和
大湾区人口众多,城镇化率高,生态碳汇总量有限,未来依靠区域内部资源实现碳中和的难度较高。《报告》建议加强大湾区碳中和区域协同合作,明确城市碳中和差异化发展时序和协作关系。推动形成跨区域碳补偿和碳排放交易机制,完善大湾区绿色金融合作平台。
此外,《报告》建议多维策略引导城市碳中和。首先是强化总量与指标约束,基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确定大湾区碳排放总量限额和碳排放标准,利用总量和关键指标约束,确定城市规模合理区间,优化都市圈城镇结构。其次,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供应比例,降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加大太阳能、水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及天然气利用比重,不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此外,推动产业结构低碳化,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导向,促进低碳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发展。长期关注大湾区绿色交通发展的中规院深圳分院副院长戴继锋表示,大湾区应该积极推动交通体系绿色化,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完善公交线网、轨网等公共交通网络布局,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引导居民绿色出行。最后,建议实现碳汇空间优质化,依托自然生态本底,完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网络体系,形成持续稳定的生态碳汇。加强绿地系统建设,引绿入城,蓝绿结合,提升城市碳汇空间品质。
将研究推出规划设计碳中和智慧化决策支持平台1.0
本次报告技术负责人中规院深圳分院城市基础设施中心主任王成坤博士表示,《报告》研究的难点之一,就是我国目前的碳排放核算体系还不够精细,比较笼统,“此前的碳排放相关研究大多是以行业作为对象,到了城市运营层面数据比较少,体系还不够完善,无法完全支撑研究报告,所以目前就是利用公开的数据进行研究。”王成坤表示,将来如果国家要实现碳中和精细化的管理,就必须要对碳排核算体系达成共识。
此外,低碳的技术在不同空间层次里如何耦合,做出最优的低碳规划方案,也是报告调研和实践的难点和重点之一。因此,研究团队也强调规划设计的优化和集成耦合。接下来的方向,一是希望以社区作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更深层次的内核、更细节的东西,如选取典型社区进行人物画像,探究低碳相关生活方式的差异,对公众进行社会价值观的引导。二是将研究推出规划设计碳中和智慧化决策支持平台1.0,该平台包含碳排碳汇计算、可视化展示查询、对比分析等模块,为低碳城市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在这一平台中,将搭建碳排碳汇计算模型,基于定量模型算法,通过数据输入、参数设置、情景设定等方式,计算现状/规划方案的建筑、交通、市政三类碳排放量和绿地碳汇量,并通过可视化展示查询。该平台还可实现对比分析——规划与现状对比,计算各地块分项(建筑、交通、市政)碳排放量、绿地碳汇量的规划-现状之间的差值等,并对不同情景下多方案比选,基于不同情景设定(公交优先、建筑低碳)下的方案设计,对比不同方案碳排放量和绿地碳汇量结果。
社区碳中和定量评估模型
“希望抓住城市减碳的关键环节,从空间尺度上寻求合适的城市减碳单元。”王成坤表示,绿色低碳的城市规划设计是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实现碳中和的首要关键环节,建议把低碳信息平台纳入城市信息模型(CIM)建设体系,助力城市实现智慧化减碳。中规院深圳分院将持续跟踪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绿色低碳发展,适时发布大湾区碳中和发展研究报告,不断完善规划设计碳中和智慧化决策支持平台建设,为决策提供更好的支持。同时也呼吁,地球环境跟每个人息息相关,绿色的低碳生活方式是公众助力实施“双碳”的最好途径,希望大家能从工作生活中做起,如办公场所的无纸化办公、天然照明,生活中的高铁出行、及时关水电等,共同保护地球家园。
采写:南都记者肖韵蕙
注:本文报告内容来自中规智库《粤港澳大湾区碳中和年度研究报告-形势研判》,数据主要来源中国碳排放数据库(CEADs)以及各城市地区统计年鉴。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