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data/user/htdocs/temp/compiled/comments_list.lbi.php):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data/user/htdocs/includes/cls_template.php on line 262 Notice: can't write:/data/user/htdocs/temp/compiled/comments_list.lbi.php in /data/user/htdocs/includes/cls_template.php on line 264 邹骥:碳资产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新推动力_低碳生活_新闻中心_云游碳惠—云南省碳汇自愿交易平台
首页 > 新闻中心 > 低碳生活 > 邹骥:碳资产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新推动力

邹骥:碳资产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新推动力

云游碳惠—云南省碳汇自愿交易平台2021-06-23

“中国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路径上是创新的,这个创新是前无古人的。


6月11日,由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第十二届“绿色发展·低碳生活”主旨论坛在京举办。论坛以“‘碳’路新征程”为主题,政产学研各界嘉宾围绕“3060目标”,共商“碳”路新局。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在论坛上探讨了中国在“双碳”目标下的发展路径创新视角,并描绘了未来经济的新增长逻辑。他认为,碳资产是未来40年经济发展的新推动力。

“30·60”双碳目标已经迈开步伐,从达峰到中和的30年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这将给中国带来挑战。然而这也意味着,中国在发展路径上也具备创新性。邹骥认为,中国的创新路径在于:以较低的峰值水平和人均收入及较短的平台期达峰;以较短的时间或较快的速度(较快的结构转换速度和技术创新周期)达到碳中和。

在邹骥看来,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实现“双碳”目标背后,有很多优势所在:体制优势、完备的基础设施、庞大的市场规模、技术产业化能力,以及全球化的投资、贸易和技术转移的溢出效应等因素使得中国拥有巨大的潜力去实现目标。

那么,目前中国的碳排放到了一个什么程度?邹骥通过梳理各省市、区域的人均GDP与碳排放的数据对比并得出结论。他认为,中国有80%的省市排放总量已经或者即将进入达峰的状态。“我国的情况非常复杂、非常不平均、不平衡。根据库茨涅兹曲线的规律,我国大概有13个省市已经进入了达峰状态,还有10个省市进入平台期,但还有20%左右的区域排放量还在涨,还需要时间去达峰。”

在他看来,今天的中国正经历一个深刻的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已经越来越不靠重化工业。虽然它目前的水平是很高的,但像前10年那样往上爬坡的可能性不大。

国民财富结构也将会发生变化。邹骥表示:“如果前40年靠房地产、汽车、钢铁、彩电、冰箱来支撑经济的增长,后40年实际上我们开创了一个新的需求和增长领域,碳资产或自然资本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新推动力。”

那么,如何刺激新需求,让这个领域发挥经济的最大效应?邹骥描绘了一个新增长逻辑:通过提出严格减控排目标来划定碳资产边界;向市场主体有偿分配碳资产产权;培育碳定价市场机制,对于大的排放源发展碳市场、交易碳资产产权、发展碳金融、发现碳价格,对于量大面广的小排放源适用碳税制度,由此最终刺激市场主体进行低碳投资和低碳技术创新。

此外,随着”双碳“目标的实施,邹骥认为,中国的能源产业会发生变化,将改变整个能源版图,煤炭会转型,市场迭代加快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技术学习曲线下降速度,还有低碳城镇化等。

另外,传统高载能制造业与数字化融合,来提高能效和非碳工艺转型也是未来的趋势,前景广阔。

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作为国内碳交易行业的资深权威专业协会组织,将联合各行各业,推广碳达峰、碳中和理念,用自身的平台优势支持国内各级政府、园区与企业参与到“碳中和”行动中,为早日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积极贡献力量。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
友情链接
国内最权威、最可靠、最专业的碳汇网站

CopyRight © 2018-2024 云游碳惠—云南省碳汇自愿交易平台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公司地址:云南省昆明高新区科高路1612号火炬大厦3层1号 联系电话: 400-6811-508 QQ 1123088691

ICP备案号::滇ICP备2024032483号 您是访问本站第 1854333 位访客

全国服务热线

400-6811-508

扫码关注我们

在线
客服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9:00-18:00

选择在线客服马上在线沟通:

客服
热线

400-6811-508
服务热线

扫码
访问

扫码关注我们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