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data/user/htdocs/temp/compiled/comments_list.lbi.php):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data/user/htdocs/includes/cls_template.php on line 262 Notice: can't write:/data/user/htdocs/temp/compiled/comments_list.lbi.php in /data/user/htdocs/includes/cls_template.php on line 264 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_低碳生活_新闻中心_云游碳惠—云南省碳汇自愿交易平台
首页 > 新闻中心 > 低碳生活 > 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媒体:人民网 作者:徐华清2022-12-29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各国唯有团结合作,一起向未来,才能有效加以应对。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为重大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之一。气候变化带给人类的挑战是现实的、严峻的、长远的,现有科学认识已进一步意识到气候危机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在201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主席在大会致辞中明确指出,我们正在进入气候危机中。2021年发布的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警示,目前全球气温较工业化之前已升高1.1度,未来20年内或升高超过1.5度。如果二氧化碳浓度延续过去的增长态势,人类将快速逼近“气候临界”,全球温升一旦突破临界点,气候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将大幅上升。2021年以来,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气候灾害在全球肆虐,特别是2022年全球范围发生的极端高温与干旱等气候事件,使得“气候临界”加速迫近,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自然与社会带来的巨大风险与安全效应进一步凸显。

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自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平衡,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大量消耗化石燃料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近年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等,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面对全球气候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这一系列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国际社会应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携手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面临的所有全球性问题,任何一国想单打独斗都无法解决,必须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巴黎协定》的达成是全球气候治理史上的里程碑,但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作为全球治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努力是一面镜子,给我们探索未来全球治理模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宝贵启示。只有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平衡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才能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发展框架内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要发挥发展中大国的引领作用,加强南南合作以及同周边国家的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技术支持,帮助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共同打造绿色“一带一路”。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推动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造成气候变化上历史责任不同,发展需求和能力也存在差异,用统一尺度来限制是不适当的,也是不公平的。发达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应多作表率,同时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困难和关切应当得到充分重视。国际社会应深化伙伴关系,提升合作水平,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征程中取长补短、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实现共同发展,惠及全人类。

坚持正确义利观,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多年来,中国政府认真落实气候变化领域南南合作政策承诺,通过建设低碳示范区,援助气象卫星、光伏发电系统和照明设备、新能源汽车、环境监测设备、清洁炉灶等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物资,帮助有关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截至2022年6月,中国已在南南合作框架下与38个发展中国家签署43份气候变化合作文件,已帮助28个国家实施37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举办100余期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培训班,培训对象超过4000人。2021年,中国宣布启动中非应对气候变化3年行动计划专项,2022年成立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持续为发展中国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不断作出中国贡献。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引导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近年来,中国发起了系列绿色行动倡议,采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一系列举措,着力加快“一带一路”投资合作绿色转型,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让绿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至2022年7月初,中国同149个国家(包含134个发展中国家)及32个国际组织签署超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并建立超过90个双边合作机制,为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奠定了全方位、多元化的合作伙伴基础。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强调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绿色复苏发展,并郑重宣布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引得国际社会广泛好评。

共同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多边主义,全面落实《巴黎协定》,共同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中国领导人气候外交增强全球气候治理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会议和活动中阐释中国的全球气候治理主张,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取得重大进展。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一份成功的国际协议,应该有利于实现公约目标,引领绿色发展;应该有利于凝聚全球力量,鼓励广泛参与;应该有利于加大投入,强化行动保障;应该有利于照顾各国国情,讲求务实有效。2016年9月,中国首次将气候变化议题纳入G20议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交存中国批准《巴黎协定》的法律文书,推动《巴黎协定》快速生效。2017年,在全球气候治理面临重大不确定性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表明中方坚定支持《巴黎协定》的态度,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向前发展。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极大地提振和强化了国际社会共同实施《巴黎协定》的信心和定力。正如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所评价,中国为《巴黎协定》的达成、气候变化巴黎大会的成功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基础的贡献、重要的贡献、关键的贡献。

中国积极践行承诺提升全球气候治理的影响力。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非附件一缔约方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积极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和责任,信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承诺。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8.4%,超过承诺的40%—45%目标;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15.9%,比2005年提升8.5个百分点,同样超出承诺的15%目标;中国森林面积达2.2亿公顷,森林蓄积量为175.6亿立方米,均已大幅超额完成原定承诺目标。2021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1亿千瓦,风、光、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均稳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52万辆,位居全球第一。

中国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彰显中国贡献和大国担当。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战略自信,科学研究制定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将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完成全球最高的碳排放强度降幅,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不仅体现了雄心力度、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也体现了同世界各国一道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和务实行动,为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创新应对气候变化路径,实现可持续发展,老路走不通,创新是出路,必须坚持绿色低碳的气候治理新思路,加快形成各尽所能的气候治理新体系,努力开创合作共赢的气候治理新局面。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系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

责编:刘圆圆、万鹏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
友情链接
国内最权威、最可靠、最专业的碳汇网站

CopyRight © 2018-2024 云游碳惠—云南省碳汇自愿交易平台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公司地址:云南省昆明高新区科高路1612号火炬大厦3层1号 联系电话: 400-6811-508 QQ 1123088691

ICP备案号::滇ICP备2024032483号 您是访问本站第 2022163 位访客

全国服务热线

400-6811-508

扫码关注我们

在线
客服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9:00-18:00

选择在线客服马上在线沟通:

客服
热线

400-6811-508
服务热线

扫码
访问

扫码关注我们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