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data/user/htdocs/temp/compiled/comments_list.lbi.php):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data/user/htdocs/includes/cls_template.php on line 262 Notice: can't write:/data/user/htdocs/temp/compiled/comments_list.lbi.php in /data/user/htdocs/includes/cls_template.php on line 264
“十四五”是我国碳达峰的窗口期。建筑领域是我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三大领域之一,具有巨大的碳减排潜力和市场发展潜力。促进建筑产业快速向低碳、绿色方向转型,探索平台化、定制化、网络化、规模化、全球化的新型运营模式,是建筑业为“双碳”目标作出贡献的重要途径。
“双碳”目标下推进建筑业绿色发展的紧迫性
推进建筑业绿色发展,既是统筹发展与安全,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满足感的重要路径,也是顺应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关键举措。
绿色转型的要求。建筑业历来是能耗大户,是能否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领域之一。绿色建筑及相关技术产品的推广应用是推动我国建筑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重要抓手。由于起步晚,我国绿色建筑市场还存在重设计、轻运行等诸多问题,建筑业低碳转型依然任重道远。
数字赋能的要求。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建筑业是数字化智慧化转型的前沿阵地。部分发达国家相继发布了基于数字技术的建造业发展战略,如美国的《基础设施重建战略规划》、英国的“建造2025”战略、日本的“建设工地生产力革命”战略等。我国印发的《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也确立了2035年迈入智能建造世界强国行列的总目标。
目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我国建筑业领域推进较为缓慢,建筑业数字化水平仅次于农业,排名倒数。建筑业需要加快行业数字化智慧化转型,抢占建筑业未来科技发展高地。
经济复苏的要求。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关系着建材、冶金、轻工、电子等50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
建筑部门的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不仅将从产品形态、商业模式、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和监管方式等方面重塑建筑业,还可以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跨领域、全方位、多层次的产业深度融合提供应用场景,培育壮大新动能。
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推动下,绿色建筑发展有望驶入快车道,预计未来每年新增绿色建筑体量4亿~6亿平方米,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达万亿规模,市场潜力巨大。应把握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扶持一批龙头企业、标杆企业,打造一批示范项目和典型案例。
深刻把握建筑业面临的四大变革
近年来建筑行业发展呈现两大趋势:一是数字技术与绿色建筑深度融合,突出智能低碳为特征;二是个性化定制与标准化装配广泛应用,突出优质高效为特征,由此引发一系列广泛深刻的变革,主要体现为建造革命、材料革命、低碳革命、数字革命。
建造革命。一是装配式建筑成为主流新型建造方式,预计到2025年,全球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将达到4932亿美元。我国普及推广装配式建筑的一系列举措已在实施推进。按照相关要求,到2025年我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重将达到30%。
二是建筑信息模型(BIM)极大提升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质量和效率。建筑信息模型能够应用于工程项目规划、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各阶段,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各参与方在同一多维建筑信息模型基础上的数据共享,为产业链贯通、工业化建造和繁荣建筑创作提供技术保障。
三是智能化施工装备研发力度加大。伴随着人类社会迈入智能动力时代,越来越多的智能装备应用于建筑工地,替代人去完成许多重复性和复杂性工作,极大提升了作业现场的效率和安全性。例如,中国建筑集团的IABM智能装配造桥机,首次实现了将工厂预制的立柱、盖梁和箱梁在现场完成一体化安装,能在30分钟之内架设好一片200吨重的盖梁,每公里架设施工可节省7天。
材料革命。一是配合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涉及建材行业节能减污降碳的重大关键技术正在开展攻关。二是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筋、高耐久性材料不断推广应用,很好地减少了原料对生产加工、交通运输以及电力的基本要求。三是以低碳节能为首要目标的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如绿色高性能混凝土(GHPC)、再生骨料混凝土(RAC)、绿色墙体材料等应用加大。四是轻质材料的研发推广过程中,轻质材料能够有效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同时节约部分施工材料,提高运输和吊装的工作效率。
低碳革命。一是实行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绿色建造。社会各界越来越认可“隐含碳”的分析方法,即测算建筑耗能必须把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考虑在内,除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运营碳排放外,还包括设计、制造、运输、施工、拆除等各阶段排放的物质。二是大力推动绿色建筑朝近零能耗方向发展。从低能耗建筑向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发展,这是全球大趋势,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且多地已开始试点。三是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力度加大。中国近10年来建筑节能领域专利数量急剧增长,低碳绿色技术逐步融入设计、施工、拆除全过程,大大提高了建筑的实用性能和集成度。
数字革命。一是构建建筑产业互联网。建筑产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业深度融合形成的关键基础设施,是促进建筑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重要支撑。通过“建筑基因”与“数字基因”双基因融合,“建筑生态”与“数字生态”双螺旋发展,构建起资源共享、共生发展、多方共赢的建筑产业互联网新生态。
二是普及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通过融合遥感信息、城市多维地理信息、建筑及地上地下设施的BIM、城市感知信息等多源信息,探索建立表达和管理城市三维空间全要素,用以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行的技术支撑。目前,广州、南京、厦门等城市纷纷以大力推进CIM平台建设为抓手,促进城市智慧化建设。
三是发展数字供应链。为克服采购时间周期长、操作不透明等顽疾,大型总承包企业采购平台已逐步向行业电子商务平台转型,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互联互通,提高供应链协同水平,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和工作效率。
“双碳”目标下建筑业绿色发展要实现五大转变
“双碳”目标下,建筑业绿色发展要实现五大转变。
一是从被动节能转向主动控能。建筑业碳减排涉及环节多、管理链条长、减排压力大,要坚持系统思维,实行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绿色建造与绿色运维。推动建立建筑业绿色供应链,积极开展“全场景、全时空、全流程”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测算与监控,推动建筑节能标准迈向能耗与碳排放“双控”时代。
二是从商业存在转向平台泛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趋势显著,产业链正被加速构建和完善,建筑业主体和参与方不再是孤立的商业存在个体,建筑行业正由业态并联向系统串联时代迈进。
要鼓励公私合作搭建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生态体系,加大建筑信息模型(BIM)、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工程建设各环节的集成与创新应用,加快形成涵盖建筑业全产业链融合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
三是从数字孪生转向融合共生。数字孪生建筑是智慧城市的灵魂。建筑业要积极融入城市信息模型 (CIM)建设,探索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的虚实融合城市,构建建筑业核心能力与现代服务基础设施,以价值为纽带衔接各利益相关方,实现资源共享、服务输出、价值再造,促进建筑业生产方式向智能制造转变、服务方式向共享服务转变、价值创造方式向合作共赢转变,为提升城市现代治理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四是从创造增量转向优化存量。随着城镇化进程达到城乡一体的最终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已高度完备,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必然会转移到存量更新上。西方国家当前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老化问题,也预示着中国在基础设施体检、维保、修缮领域庞大的市场潜力。建筑企业应把握机遇,发挥自身在大规模基建生产组织、成本控制、施工效率、劳动力素质等方面的比较优势,通过竞争对标赶超国际一流承包商,成为“中国制造”在世界基建领域的实力代言。
五是从试点示范转向全面推进。近年来,住建部已先后组织开展钢结构住宅试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智能建造试点与绿色建造试点,提出尽快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建造发展模式和实施经验,形成可复制推广的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以及绿色建造技术体系、管理体系、实施体系和评价体系,推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
“十四五”期间,建筑业应加快以“绿色化”为发展目标,以“智慧化”为技术手段,以“工业化”为生产方式,以国内试点示范地区为引擎,形成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以“绿色丝路”建设为支撑,加快绿色建筑技术与绿色建筑标准的全球推广,打造智慧、高效、节能、安全的“中国建造”新名片。
推动建筑业绿色发展的实施路径
近年来,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促进建筑业绿色发展,建筑业绿色发展迎来重大政策机遇。一大批企业也积极探索建筑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路径。政企合力,多管齐下,是建筑业绿色发展的基础保障。
(一)以企业为主体,调动市场、政府、社会各方面积极性
建筑业绿色发展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的核心作用,以企业为主体,以政策协同为保障,坚持应用牵引、问题导向,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统筹全产业链发展。
一是完善绿色建筑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进一步提高推行绿色建筑工作的法律地位,修订和完善建筑法、节约能源法等法律法规,赋予普通建筑更多绿色指标,同时建立规划设计阶段的绿色建筑专项审查制度和施工、监理及竣工验收阶段的专项制度,明确各方法律责任。
二是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企业要建立数字化与绿色化转型理念,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未来发展诉求制定符合自身的战略,不断增强竞争力、创新力,实现高质量发展。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进行专业研究并发布研究成果,探索新的行业标准。
三是加强政府对建筑业的引导作用。聚焦绿色建筑产业增链补链工作,强化政策投放的精准性和可持续性。培育和扶持绿色建筑服务业,加强人才培训,建立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推行绿色建筑检测、评价认证制度。着重开展适宜性关键技术研发,完善绿色建筑标准技术支撑体系。
(二)以规划为引领,贯通设计、建设、运营全过程全周期
在建筑业绿色化转型的浪潮中,企业需要重新找到定位和发展使命,积极参与绿色建造项目。企业需要与生态伙伴携手共进,助推产业整体升级,推动业务增长,具体包括高度重视绿色建筑设计、优化绿色建筑建设流程、创新绿色建筑运营模式,以及加强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等。
(三)以示范为抓手,形成试点、行业、区域的市场布局
随着建筑技术与材料革命的发展,可以加大深入推进示范工程、试点项目、产业园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与路径。
首先,推广绿色建筑企业示范标杆,加大对绿色建筑龙头企业与标杆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绿色建筑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其次,探索零碳建筑发展路径,由于零碳建筑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需充分融合顶层设计、生态城区、低碳城市、碳核算、碳足迹、碳汇、碳金融、碳交易等,进一步厘清零碳建筑的计算边界、指标要求和体系化发展要求,鼓励企业开展零碳建筑试点项目建设。
(四)以平台为载体,推动资金、技术、人才聚焦互利共赢
大力发展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从全产业供应链角度,有效整合建筑产品、标识、安全、工程等要素,覆盖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和智慧运维等环节,加快推进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大力推广以BIM为核心的基础数字技术平台,形成支撑服务工程“建管运”的大数据平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绿色建筑发展等。
(五)以标准为重点,推动政策优化、体制突破、监管创新协同发力
一是推进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制定与实施。积极推进国家标准协同地方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编制及实施,将绿色建筑基本要求纳入工程建设强制规范。加快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可复制、可规模推广的绿色建筑技术标准体系,推进规模化应用。
二是建立绿色建筑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完善绿色建筑评价管理机制,加强对评价活动的管理。政府对于绿色建筑的补助要根据实际成本增量的变化和技术进步进行实时调整,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三是创新监管模式与监管手段。建立市场诚信体系,完善政府部门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披露和流通机制。以第三方监督为关键切入点,发挥社会各利益相关方和利益主体的监督作用,提升第三方监管专业服务水平和技术水平,逐步建成面向社会的系统服务体系。
(作者系中国质检协会碳中和绿色发展专委会副理事长、太空智造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2年第7期)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