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data/user/htdocs/temp/compiled/comments_list.lbi.php):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data/user/htdocs/includes/cls_template.php on line 262 Notice: can't write:/data/user/htdocs/temp/compiled/comments_list.lbi.php in /data/user/htdocs/includes/cls_template.php on line 264 多维度布局“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提升科学水平和服务国家战略决策能力_低碳生活_新闻中心_云游碳惠—云南省碳汇自愿交易平台
首页 > 新闻中心 > 低碳生活 > 多维度布局“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提升科学水平和服务国家战略决策能力

多维度布局“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提升科学水平和服务国家战略决策能力

媒体:中国气象局 作者:内详2022-01-14

2021年底,中国气象局发布《“十四五”中国气象局应对气候变化发展规划》,此前还发布了加强气候变化工作方案。今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将发布第六次评估第二和第三工作组报告及综合报告。

“十四五”时期,我国乃至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哪些新挑战?气象部门需要从哪些关键点突破?如何促进原始创新,融入全球行动?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袁佳双近日接受中国气象报记者专访,对此进行解析。

:与五年前相比,“十四五”时期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有何不同?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碳达峰与碳中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中国气象局建设高质量气象现代化的攻坚期。

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形势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全球气候治理面临着新挑战。首先,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国际环境日趋错综复杂,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形势更加复杂。其次,气候变化正深刻影响着全球环境、政治、经济与社会安全。2020年大气中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浓度超过413ppm,为近200万年以来最高,21世纪前20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高出0.99℃,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再次,新冠肺炎疫情作为突发性全球公共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冲击,面对新的风险,如何化解危机、统筹好社会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成为新挑战。

:当前,气象部门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已经打下哪些基础,有哪些优势,还存在哪些差距和不足?

:长期以来,中国气象局在气候变化检测归因等机理研究、全球和区域气候系统模式开发、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气候系统模式研发水平国内领先、国际可比,深度参与IPCC评估进程。建立公报体系,发布权威数据。同时积极参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总体部署,为气候变化内政外交提供了重要支撑,为保障国家气候安全、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面对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新形势,面对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和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总体要求,我们在发挥保障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科技支撑作用、应对极端灾害、科技创新、等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数据与基础理论至关重要,需要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围绕“打地基”,气象部门有哪些重点考虑?

:“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实现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的重点突破。要深化对气候系统多圈层、多时间尺度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的机理认识,发展高分辨率多圈层耦合的地球系统模式和精细化区域气候模式,进行自然气候系统模式与能源社会经济模型的双向耦合和定量风险评估,实现一批跨领域、跨学科的交叉理论和技术突破。

“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建成一批科技-业务-服务创新平台,发展中国多模式集合气候预测预估系统,提升年代际气候预测与气候变化预估能力,建设国家气候变化风险早期预警平台,形成多元化的气候服务体系和气候服务品牌,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夯实科技基础。

“十四五”时期,我们还要形成科学治理和应用的系列支撑方案,围绕《巴黎协定》实施、碳达峰与碳中和行动、IPCC开展科学评估、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等重大需求,形成政策建议和支撑方案,整体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支撑能力。

:“十四五”时期,气象领域哪些科技创新或应用的发展有望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强力支撑?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识到,突破核心技术是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重大课题。基于此,“十四五”时期,我们将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基础研究与技术研发的交叉融合与自主研发,促进原始创新。

首先,对气候系统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将深化对气候系统多圈层、多时间尺度相互作用及其对中国气候变化与异常的影响过程和机理的认识。开展气候变化检测归因研究,揭示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等人为因素在中国气候变化和极端事件变化中的相对影响。加强青藏高原冰冻圈气候变化影响与效应研究,评估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与之相互作用关系。这些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的研究可深化对气候变化科学事实的认知,支撑我国双碳目标的实施以及温室气体减排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其次,地球系统模式特别是适合中国复杂地形的高分辨率精细化区域气候模式可以进一步提高东亚区域气候变化模拟与预估的能力和水平;气候变化预估技术的发展可提升对未来几十年到上百年、尤其是未来10年至15年东亚和中国地区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时空变化特征的预估能力,有助于建立中国区域精细化网格的月-季-年-年代际无缝隙预报预测业务,提高小时到百年尺度的预报预测预估水平。

再次,发展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可实现气候变化与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模态的耦合,有助于开展面向粮食安全、水资源、生态环境、海平面、人体健康和基础设施等重点方向的灾害风险定量化、动态化评估,对重点行业开展风险预测、预估和预警服务。

:“十四五”时期,应对气候变化如何构建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开放合作新格局,如何从国家到地方进行布局从而形成合力?

:我们将构建有活力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新格局,通过统筹优化气候变化科技业务布局,积极打造国际和区域先进水平的气候变化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平台,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保障政策措施,形成有竞争力的研究中心和创新团队。

新格局将发挥从国家到地方不同层面的功能与作用,建立以国家级气候变化创新为龙头、以区域气候变化为共性示范、以省级气候变化为特色服务的工作体系。做强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统筹推进气候变化战略研究、重大科研、业务与服务;建设区域气候变化创新团队,加强共性技术研发应用与合作交流;加强省级气候变化特色服务团队建设,强化特色适应技术与决策服务,从国家到地方发挥各自的功能与作用,从而形成强大合力。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其解决路径也需要全球性的解决方案。未来,中国气象部门就如何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有哪些考量?

:第一,我们将充分发挥中国气象局作为IPCC国内牵头部门的作用,深度参与IPCC评估进程和未来机制建设,探索把气候变化科学评估与全球气候治理关键问题相结合的途径和方式,争取国际话语权。同时,我们借助IPCC平台加强人才培养,推进我国与国际气候变化科学前沿接轨和高质量发展,提高国际影响力。

第二,我们将强化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世界气象组织(WMO)事务的能力,围绕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内政外交需求,研判国际气候治理形势和走向,提升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科技支撑能力。

第三,我们还将强化气候治理科技支撑与决策咨询能力,重点围绕面向本世纪低碳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利用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办公室等机制,做好气候变化关键问题、热点问题的决策咨询工作。此外,我们还将通过牵头编写高质量的评估报告、信息公报等强化中国气候变化公报体系建设,加强区域和省级气候变化监测公报编制,提升地方决策服务支撑能力。

第四,我们将积极开展科学传播,不断加强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利用多种形式加强IPCC评估报告解读,将更多新成果、新理念应用到应对气候变化中,不断扩大气候变化科学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总之,中国气象局将为推动形成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不断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为保障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气象现代化发展作出新贡献。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
友情链接
国内最权威、最可靠、最专业的碳汇网站

CopyRight © 2018-2024 云游碳惠—云南省碳汇自愿交易平台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公司地址:云南省昆明高新区科高路1612号火炬大厦3层1号 联系电话: 400-6811-508 QQ 1123088691

ICP备案号::滇ICP备2024032483号 您是访问本站第 2023679 位访客

全国服务热线

400-6811-508

扫码关注我们

在线
客服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9:00-18:00

选择在线客服马上在线沟通:

客服
热线

400-6811-508
服务热线

扫码
访问

扫码关注我们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