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data/user/htdocs/temp/compiled/comments_list.lbi.php):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data/user/htdocs/includes/cls_template.php on line 262 Notice: can't write:/data/user/htdocs/temp/compiled/comments_list.lbi.php in /data/user/htdocs/includes/cls_template.php on line 264
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12月21日,记者从四川省生态环境厅获悉,日前,中共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党组印发《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的实施意见》(下文简称《意见》),聚焦服务保障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明确了优化环评、污染防治攻坚战、减污降碳等六大领域的工作任务。
“我们要一手抓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一手抓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服务保障。”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保障措施上,全省生态环境领域将建立服务保障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定期调度重点工作任务落实进展,加强跟踪评估和督促检查,协调解决实施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我们聚焦主责主业,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作为清洁能源大省,四川在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全局中任重道远。下一步,全省将实施《四川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行动方案》,加快构建降碳评估考核体系,建立碳市场排放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
其中,深化成都、广元国家低碳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支持成都国家碳监测评估体系试点城市建设。同时,深化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质量控制、报告核查和信息披露。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明确将碳达峰、碳中和落实情况纳入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通过实施碳市场能力建设提升行动,四川加强碳排放权监管执法。相关举措还包括促进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推动国家核证减排项目工作。启动近零碳排放试点建设。探索制定重点领域碳排放绩效评价政策标准,协同推进出口产品碳足迹追踪和认证等。
另一方面,围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强调要深化区域联防联控,加强川渝协作,动态更新大气污染源清单,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包括深化开展川渝跨界河流联防联治共建共享,确保出川断面水质进一步提升。
支持首期发行60亿元绿色金融债
全省节能环保产业暨基础设施招商大会常态化
在夯实绿色环保发展基础上,四川将落实“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要求,发挥政策性金融对环境治理和产业发展的引导、支撑作用。
例如,健全农行四川省分行、农发行四川省分行等投融资保障机制,至2022年继续向全省生态环境领域提供不低于1000亿元的项目融资总量。落实财政金融互动政策,会同财政厅、省金融局、人行成都分行继续实行财政贴息政策,近三年每年安排不低于2亿元,支持生态环境治理重点领域降低融资成本。支持成都银行、乐山商业银行等银行首期发行60亿元绿色金融债,推动更多省内法人银行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等等。
在产业发展中,将支持四川天府新区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培育壮大自贡高新区、金堂淮州新城等节能环保特色园区,支持成都、绵阳等重点城市建设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推动南充、宜宾等地建设综合竞争力强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和园区,提升绿色低碳、清洁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节能环保产业,壮大环保产业链。
此外,四川将每两年举办一次全省节能环保产业暨基础设施招商大会,引进国际国内先进装备制造业项目落地,争取协调金融机构对环保项目支持。
在优化环境影响评价服务上,将发挥“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对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导作用,指导成都、乐山开展国家“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试点。
其中明确,加快绿色低碳产业园区规划环评审查,对符合规划环评结论和审查意见的项目,依法简化项目环评内容,统筹调剂污染物总量指标,实施“绿色通道”加快审批等。
加强废旧动力电池处置利用
以及天然气(页岩气)开采油基岩屑利用处置
有整体规划,也有项目聚焦。
例如,将加强指导天然气(页岩气)开采油基岩屑利用处置新技术试验研究,探索技术经济性强、环境友好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推动构建多元化的油基岩屑利用处置渠道。
类似的,还有将加强废旧动力电池处置利用。落实“实现清洁能源就地转化和价值放大”要求,健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协同行业主管部门实施《四川省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工作方案》。以市场为导向,遵循总量控制,优化废旧电池回收服务网点和梯级利用基地规划布局,统筹推动废旧电池再生利用设施建设。鼓励电池生产者、销售者配套建立完善回收利用体系,推广“一站到达”回收利用模式。支持骨干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平台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加大瓶颈技术攻关、技术集成示范和科技成果转化。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